媽媽們先愛自己,再做媽媽
- 賽維格
- 6天前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
今天是母親節。每年母親節我們都會歌頌母親的偉大。
母愛當然偉大,但如果偉大到把媽媽本人累出產後憂鬱、薪水打折、還要 24 hr on call,那就是有毒的母職神話!👇🏻
⛓️💥光環 ≠ 鐵罩:密集母職其實在傷身
最新研究指出,「全天候、高投入」的 照顧直接拉高母親的焦慮、罪疚與耗竭指數。
其實「夠好」即可,安全依附靠持續回應,不靠自我燃燒 。
⛓️💥結構不友善,比「時間管理」更傷
OECD 報告顯示,生育後的薪資落差占性別薪資差距的 6 成以上 。
只有少數國家出現顯著的父親育嬰假使用率,不共享照顧,媽媽怎麼可能不超載?  
⛓️💥母性是一種功能,不是 XX 染色體專利
依附理論告訴我們:只要主要照顧者能提供安全感,孩子的大腦就會說謝謝 。
Ruddick也強調,「誰做出母職的工作,誰就會長出maternal thinking:保護—促進成長—社會化的思考」——父親、爺奶、同志伴侶、養育者皆可。
⛓️💥母職制度 ≠ 母親經驗
把「當媽媽的體驗」和「社會對媽媽的期望」切開吧!
愛孩子可以很幸福滿足,但制度加的枷鎖必須卸除。
Comentarios